关于我们

浮法玻璃流道唇砖引起气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
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1-09-03 浏览次数: 149 次
浮法玻璃流道流槽是衔接熔窑和锡槽的重要部位,是玻璃液从熔窑冷却部流向锡槽的咽喉要道。熔融的玻璃液经过流道、流槽进入锡槽,在锡槽中成形后由过渡辐台进入退火窑。在这一过程中,玻璃液(板)要与闸板、唇砖、锡液等直接接触,同时玻璃质量与锡槽底砖等也密切相关,很容易形成与之相关的缺陷。每天有数百吨1100℃左右的玻璃液通过流槽,对流槽砖造成冲刷和侵蚀。流槽砖主要包括侧壁槽砖和唇砖,由于唇砖在此处受到玻璃液流的直接冲击,被玻璃液侵蚀更快一些。一旦唇砖被侵蚀严重,就会直接导致玻璃板面上出现线道、玻筋、气泡等缺陷,严重影响玻璃的质量和产量。有时因唇砖问题出现的玻璃气泡和槽底泡有些接近,不容易判断,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。
问题简述
某熔化量为700t/d的浮法线,因白云石原料运输中出现问题使库存告急,计划先降低玻璃的拉引量。从2019年8月28日一8月31日,玻璃的拉引量从700t/d降至630t/d,2019年8月31日17:00玻璃板下表面开始出现气泡,气泡位于距离玻璃板左边部约800mm的位置,形成约150mm宽的气泡带,位置基本固定。气泡大小6~10mm开口,从锡槽高温区观察窗能观察到。
由于气泡较大,严重影响玻璃的质量和产量,玻璃的成品率从90%降至43%。
根据气泡的位置、形状和大小,初步判断该气泡为槽底泡。气泡的出现与降拉引量有直接关系,可能是高温区槽底砖缝在降拉引量过程中出现了变化,玻璃液温度打破了原先砖缝的平衡,砖缝中锡液或顺砖缝流向槽底钢板,将槽底砖残留水分蒸发逸出的气体挤岀,随着气体的上升造成下表面槽底泡。
槽底泡的解决有升温排泡法和降温抑制法,升温排泡法是先升高槽底温度,让残留气体尽快排出来,再把温度降回去,此线不建议采取升温排泡的方法,主要是考虑升温后锡液可能会渗漏到槽底砖底部,风险较大,如果温度超过150渗漏的锡液和钢板还会形成锡铁合金,对锡槽结构造成影响。
因此选择了降温的方法,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:拉引量不再变动,保持熔窑温度的稳定;增加槽底高温区域风量,降温高温区槽底温度;3"槽底风机打开送风到高温,架设临时风机和压缩空气冷却左侧2bay位置,抽出锡槽高温区2’水包,进一步降低高温区域槽底温度;加锡,中间段锡液面稳定在60mm。但采取一系列措施后,气泡形状、大小、位置、数量没有任何变化。
气泡来源分析
以上一系列对于锡槽的冷却措施没有起到减少气泡的效果,经过分析得出结论: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不在锡槽。为此,首先打开Ibay继续检查,结果发现Ibay有气泡从上游下来,进一步打开唇砖下的密封砖,检查唇砖,发现唇砖有裂缝,在裂缝处有凉玻璃,如图3所示。经过用钩子清理和后续验证,确定产生气泡的原因为:唇砖裂缝造成。
唇砖气泡是常见的一类成形气泡。据资料介绍,唇砖的磨损、侵蚀、开裂以及唇砖缺陷所形成的玻璃气泡,也位于玻璃板下表面,一般为沿玻璃拉引方向的气泡带,在玻璃板横向位置也相对固定,通过调整板宽和原板在锡槽中的位置后气泡带的位置一般不会变化。气泡有大有小,直径一般为0.05~0.5mm。气泡有的开口,有的闭口,多为闭口。
这次的唇砖气泡稍有不同,一是尺寸均偏大,二是均为开口。主要原因是当唇砖出现较大裂缝时,会有玻璃液从裂缝渗入,慢慢下流,这里温度低,玻璃液的流量又小,只有当达到一定量才滴落下来,滴落的玻璃可能还裹入锡槽气体形成气泡;冷热玻璃相会引起玻璃中气体溶解度变化,也会析出气体形成气泡。滴落的凉玻璃在正常玻璃板根的后部,在由玻璃板带出时粘附在玻璃板的下表面,形成下表面开口气泡。
气泡的解决
唇砖裂缝已经影响到玻璃板面质量,气泡、波筋的产生与之有直接关系。为了确保玻璃质量的稳定,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更换唇砖。但暂时没有备用的唇砖,订货至少要3个月以上,因此要采取应急措施,控制气泡的产生,具体方案为:
(1)流道降温
逐步将流道温度降低3~10℃。该项措施实施后,玻璃质量时好时坏,气泡还是会断断续续的出现,出现时持续时间2~14h。
(1)制作水包封堵唇砖裂缝
流道降温不能完全解决问题,只能从源头上杜绝气泡来源。在更换唇砖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,考虑能不能将裂缝堵上,因此设计一个堵缝的水包,如图4所示。将图4中部位标注5的堵头尖头插入唇砖裂缝中。该措施实施后,直至更换新的唇砖,玻璃气泡没有再出现。
结语
成形气泡是浮法玻璃成形过程中的缺陷。通过对浮法玻璃生产中气泡来源的分析,在没有备用唇砖更换的情况下,采取了制作特殊设计的水包,将唇砖裂缝堵上,避免玻璃液从裂缝中通过,使气泡不再产生,在更换唇砖前的一段时间里保证正常生产,减少了对玻璃质量和产量的影响。

上一篇:利用泥炮从出铁口进行压入碳质泥浆的方法

下一篇:耐火浇注料加水量